


医院文化
迟来的奖励
发布时间:
2013-12-30
“李主任,孩子一周岁了,太感谢你们啦,我们一家人给你们送锦旗来了!”,10月的一天上午,一对夫妇抱着一个1岁左右大的孩子,拿着一面锦旗,满脸幸福地走进了新生儿科医生办公室。大家呼啦一下围了过来,接过那份迟来的“奖励”,惊喜地看着长大的“小不点”。
事情追溯到一年前。新生儿科接诊一名超早产儿,胎龄26周,体重0.9kg,是个地道的“手掌婴儿”。按照既往的医学观点,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其实属于一个流产儿,也就是属于可以不需要救治的早产儿。他很特殊,不仅是个早产儿,更是一个珍贵儿,因为他的妈妈是一名高龄产妇,经过不足7个月的艰难妊娠,不可避免流产分娩,而且因为其自身原因,不能再次生育。面对这样一个珍贵的微小生命,我们全科医护人员顿时犯了难,首先我们科从来没有收治过这么小的超早产儿,超早产儿是高危儿,救治成功率低,存活率低,技术上是个挑战;其次住院治疗将会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早产儿即使存活,其以后的生存质量还是未知数,往往存在神经精神发育异常,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学习困难,性格障碍等远期后遗症,将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建议家长转到上级医院治疗。听懂我们的解释后,家长沉重地点点头表示认同,但是转而我们看到的是家长无奈的目光,一脸的的愁容和对微小生命渴求的急切心情。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没有了其他选择,想到的是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救治这个小小生命,只有小生命成功存活,这个家庭才会有生机和希望。想到这里,我们再次和家长进行了充分沟通,知情告知后,家长也给了我们充分的信任,从此我们全科人员踏上了拯救微小生命的万里长征,并给小生命取名为“小不点”。
全科医生反复评估病情,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每样药物每天都要随着体重的增减进行精准计算,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重点护理,每项护理操作都要求严格无菌操作。呼吸支持,控制感染,治疗肺炎,营养支持,循环支持,内环境的维持……在全科人员每时每刻的精心治疗和呵护下,“小不点”度过了道道难关,闯过鬼门关,出生10天后终于可以自行哺乳。每0.5ml,1ml, 2ml……吃奶量在一点一点的增加,尽管这点奶量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提示小生命生活能力在逐渐提高,同时也给予我们医护人员巨大的信心。出生1个月,小生命体重竟然增长了500克。看到“小不点”的巨大进步,家长也信心百倍,坚定了继续治疗的决心。住院1月余后,按着早产儿的管理规范,患儿又到上级医院进行眼底检查,视网膜病排查和治疗。出院后我们继续给予家长指导,指导其喂养和日常护理,经过一年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生命在追赶型生长期基本达到生长发育标准。
该患儿是我院迄今为止所收治的最小胎龄儿,此种成功病例在县级医院实属少见,该患儿的成功救治说明我院新生儿科在早产儿抢救及综合管理技术方面达到省级水平。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医患沟通及密切配合是成功治疗的前提,患者的充分信任是成功治疗的动力,患者的满意是我们的目标。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