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二科诊治一例路易体痴呆患者
发布时间:
2014-05-28
近日,我院内二科成功诊治了一例被多家医院按“帕金森氏病”治疗的路易体痴呆患者,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患者,女,59岁。3年前家人发现患者经常呆坐愣神,反应迟钝,有时无故发脾气,急躁不安,夜眠差,但尚能胜任家务。以后出现记忆力明显下降、表情呆板、四肢僵硬,有时因走路不稳平地摔跤。经济南、临沂、枣庄等地大医院诊断“帕金森氏病”予以金刚烷胺、左旋多巴治疗,但效果欠佳。4个月来患者出现小便失禁、咬牙、幻视,用过抗精神病药物但症状更加严重。CT检查为轻度脑萎缩,最后改服苯海索及美多巴治疗症状亦无明显好转,病情时轻时重。近2月来患者表情呆板、脖子及四肢僵硬,经常跌倒,小便失禁,咬牙,记忆力进一步减退,个人生活不能自理。20天前入住我院内二科,入院后检查患者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近记忆力明显减退、模仿言语、表情呆板、动作缓慢、慌张步态、四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双侧巴氏征(-),个人生活需协助。脑电图提示在左侧额顶有脑萎缩表现。患者否认脑外伤史、传染病史和药物过敏史,两系三代无精神病史。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我们考虑了很多诊断,但经全科多次反复细致的讨论,逐一排除了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皮克病、多系统萎缩、肝豆状核变性及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的可能,最后考虑为路易体痴呆。遂给予石杉碱甲等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改善,患者以显著进步出院,嘱继续跟踪随访。我们的诊治水平得到了齐鲁医院专家的一致肯定。
路易体痴呆是由Okazak(1961)首先描述的,为一种缓慢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有其独特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特点,但早期症状不典型时易误诊和漏诊。本病国内报道较少,其原因可能由于我国尸检率低,对此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缺乏认识、症状不典型时误诊为其他疾病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