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季节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发布时间:
2012-08-30
一、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指在脑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基础上发生的脑血管闭塞或破裂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症,即人们常说的“中风”或“卒中”。常表现为口齿不清、言语不能、偏瘫、偏身麻木等。中风可分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与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两类。缺血性中风一般起病缓慢,大多由于血液粘度升高、血栓形成所引起。出血性中风起病比较突然,头痛、恶心、呕吐为先兆症状。
二、脑血管病有什么危害?
脑血管病具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特点,存活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及饮食营养不合理等。
四、为什么秋冬季节脑血管病多发呢?
秋冬季节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的人更增加了突发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脑卒中好发于秋冬,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在秋冬季节交接时,气流、气温变化较大,冷暖不定,且日趋寒冷。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反射性地引起脑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容易使已有病变的脑血管发生破裂致脑出血。另外,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脑梗塞患者血管内壁较厚,管腔狭窄,加之有大量的脂类沉积与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流受阻,极易引起脑梗塞的发作和复发。
2、秋冬时节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增多,容易造成体内缺水,从而导致血液粘稠、血流减慢、血容量不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
3、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性差,也是容易出现脑中风的诱发因素。因此,老年人在气候多变的秋冬季节更要提高警惕。
五、秋冬季节如何有效防治脑血管病?
要做好预防血管病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等病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科学的治疗。
2、加倍注意高凝血的气象因子。0℃是高凝血的气象因子,在此气象条件下,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最高,应及早添加衣服。
3、睡觉勿高枕,防止脑血流量减少、循环减慢而促发脑中风;要多饮水,最好于晨练、入睡前各喝一杯温开水,以稀释血液,保证血管相对畅通。
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爬楼梯、散步等以利于通经活络和增强对气温变化的适应力。做到不吸烟,不饮酒,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减少盐的摄入量,不吃脂肪含量高的动物食品,少吃甜食,饮食应做到清、淡、熟、软。
5、科学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波动,如生气、激动、焦虑、悲伤、恐惧、惊吓等。
6、一旦发生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然发生视力下降、失明、剧烈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治疗。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