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体组织的病理科之旅
发布时间:
2021-09-02
经常有患者心急如焚的询问医生:“我的病理报告为什么那么长时间还没出来?别的检查项目上午做下午就有结果,为什么做个病理检查要等3-5天?不能提前吗?”下面我们就跟随一件离体标本进入病理科,看看它都经历了什么?
第一站:核对信息,登记编号。离体组织被送到病理科后有个统一的名字:标本,而存放它的是专门的包装叫标本袋,标本袋上写着详细的患者基本信息,离体部位,离体时间,固定时间。当标本来到病理科后,送检人员和病理科接收人员要仔细核对患者信息,查看组织固定液是不是足够,组织固定液一般是甲醛水溶液,要求是标本体积的3-5倍,确保组织完全浸到固定液中。核对无误后,标本就会有一个病理科独一无二的编号。组织要在固定液中浸泡十二个小时,才能保证组织不会腐败自溶,组织固定是病理制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而且是不可逆的,无法补救的,所以固定的时间和固定液的量尤为重要。
第二站:标本取材,组织脱水。标本有大有小,而且各种形状都有,怎样才能得到诊断需要的组织呢?这就需要病理取材医师熟悉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肿瘤学等学科,切取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病变或是全层,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还不能太大,要放到组织盒里刚刚好,相当考验取材医师的刀工。目前组织脱水都是在全自动组织脱水机中进行,整个过程需要十几个小时。
第三站:组织包埋,切片。过夜处理好的标本要一个一个仔细认真的按照病理编号根据标本情况立包、聚集、或排队包在石蜡里,将组织变成一个个大小一致的蜡块。好多标本,尤其是活检小标本,需要技术员有极高的责任心和耐心才能将组织包埋到位。包埋好的蜡块放到冰盒里,就该切片了,常规切片要求4微米,要把蜡块中的组织完整均匀的切成4微米的薄片,一个蜡块需要用手均匀摇动转柄粗修、精修、切片、捞片,才能得到一张满意的“白片”。
第四站:烤片,染色及封片。切好的片子之所以叫白片是因为它没有颜色,在显微镜下是没法观察组织结构的,需要进行HE染色。为了防止在染色过程中,组织从玻片上脱落,每张片子在染色之前要烤片至少30分钟。技术员把封好的切片,依次摆到切片盘里,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将切片和申请单一起交给病理诊断医师进行阅片。
第五站:阅片诊断。病理医生拿到切片后要把所有切片的所有视野全看一遍,我们称之为“初筛”,筛出需要重切,深切,补取,做免疫组化的病例,这些检查结果在准确诊断和患者精准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这些检查还需在等待1-2天。为了防止误诊、漏诊,病理医师阅片初诊后,还要由另一名高年资医师复验,最后才能签发病理报告。如遇到疑难病例,还需要全科讨论,或是外院会诊。
整个过程走下来,从一块离体组织到一张病理切片,再到一张沉甸甸的病理报告,需要经过病理科医师的几十道工序,其中大多数都是手工制作,看到这儿,您是不是能理解一份病理报告为什么要3-5天才能拿到了呢?
(病理科 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