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了解食源性疾病吗?
发布时间:
2023-07-19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天(化学性食物中毒可数分钟发病)。
食源性疾病的基本要素
(1)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2)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
(3)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按照致病因素不同,我们常常把食源性疾病分为以下几类: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
(2)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如轮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3)食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猪带绦虫
(4)化学性食物中毒:如铅、砷、有机磷等
(5)真菌性食物中毒:如黄曲霉毒素
(6)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鱼中毒
(7)植物性食物中毒:如四季豆中毒、毒蘑菇中毒
(8)其它或原因不明的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它的症状取决于病因,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此外食源性疾病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和其他相关并发症。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1)要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不买不吃不新鲜和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病死牛、羊肉以及卫生部门禁止上市的海产品。
(2)买回来的蔬菜要在清水里浸泡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并多换几次水,要洗得干净,以防农药对身体危害。
(3)教育孩子不要到无证摊贩处买食品,不买无商标或无出厂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限等商标不符合规范的罐头食品和其他包装食品。
(4)生熟食品要分开,工具(刀、砧板、揩布等)要生熟分开,做到专用,餐具要及时洗擦干净,有消毒条件的要经常消毒。烹调食品时要彻底加热,做好的熟食品要立即使用,经贮存的熟食品,食用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5)注意保持家中厨房用具表面的清洁,防止昆虫、鼠类和其它动物污染食品。
(6)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做饭过程中也要注意洗手,尤其是在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外出不便洗手时一定要用酒精棉或消毒餐巾擦手。
(7)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集体食堂要严把食材的采购、保存、加工、分发、留样等环节,并做好餐具及用餐环境的预防性消毒工作;工作人员需体检合格方能上岗,工作期间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口罩等。
(8)一旦发现不适症状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并保留剩余食物、呕吐物等以备检验所需。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