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鼻喉科成功开展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发布时间:
2013-03-05
典型病例:
某日,耳鼻喉科门诊,忙碌了一上午的李萍副主任医师准备下班时,一位年轻患者在陪人的搀扶下来就诊。患者主诉:自今日凌晨6点左右睡觉转头时出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症状,起床后眩晕症状减轻,但是头重脚轻、恶心症状明显,速来我院就诊。李萍副主任医师通过仔细查体及病史询问,得知,患者一个半月前因头外伤诊断为脑震荡伤住院治疗,恢复好出院,颅脑CT、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已经到神经外科就诊排除脑外伤所致眩晕,遂考虑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建议患者到耳鼻喉科病房进行耳石复位治疗。
患者来到病房后,唐博主治医师接诊患者,平卧侧头位检查发现患者双侧均可诱导出水平方向眼震,可明确诊断为水平半规管耳石刺激所致眩晕。向沈月湘副主任医师汇报病情并请示后予以Lemprt法复位,反复多次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逐渐减轻,第二天查房患者眩晕、眼震症状基本消失。
理论基础:
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位置性或运动性错觉。人体平衡是由前庭、视觉以及本体感觉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的,故眩晕可分为外周性眩晕及中枢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表现为与头动有关的短暂性眩晕、眼震及植物神经症状。其主要症状为:发病突然,患者在头位变化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常持续在1分钟之内,伴眼震、恶心、呕吐。眩晕的程度变化较大,严重者在头位轻微变化时即出现,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头重脚轻,漂浮感及不稳定感。发病的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日,个别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其发病机制主要倾向于耳石脱落学说,即:外伤、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缺血或耳部其他病变导致变性的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此种碱性颗粒沉积于半规管嵴顶或半规管内,当头位移动或者运动时耳石受重力作用运动,从而牵引内淋巴及嵴顶产生位移,即出现临床症状:眩晕、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所以,耳石复位治疗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最有效、最直接方法。
实践结果:
我院成功开展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充分说明我院耳鼻喉科医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术精湛、娴熟,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更好的为全县耳鼻喉疾病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