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知识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详情
躯体疾病的患者,都伴有心理状态的改变,严重者可出现社会适应功能的减退。他们既有共同的心理压力,如焦虑、悲观、情绪低落等,也有独特的心理压力,如高血压患者的性情急躁,传染病患者的恐惧自卑,癌症患者的悲观绝望等。临床工作中,我们不仅仅看到“病”,更应该关注“人”。对于临床治愈的标准,也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层面着眼,使患者在这三个方面同时好转。
躯体疾病患者特别是慢性或者严重疾病患者,经过住院或门诊治疗,心理状况一般会发生以下变化:1、情绪低落。情绪低落是多数患者的共同特点,此时,焦虑、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增多,伴有运动减少,语言有时也黯然失色。2、时间感觉发生变化。当一个人生命受到威胁时,他对时间的感觉也发生变化,不是感觉时间过的很快,就是感觉过的很慢,他们会陷入一连串的往事回忆之中。3、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对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有病以后,注意会变得狭窄,他们会立即把注意力由外部转向自己的体验和感觉,这时候,他往往只关心自己身体的机能状态,过度体验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不适。4、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有时就会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成为别人的负担和包袱,或者感觉被人抛弃。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长期住院治疗的病人,医院的特殊环境可以让病人的人格发生暂时性改变,如过度依赖、抑郁状态、自卑、孤僻、性情急躁等,病人的这些新的性格特征,会阻挠治疗的顺利进行,有时还会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重症患者或情绪不稳定的人,在住院的开始阶段,由于疾病和环境的改变,往往会产生睡眠失调,食欲下降、易激动和委屈感,这些病人的睡眠很浅,易惊醒,睡眠质量差。失眠的时候,往日的回忆会浮现在眼前,而且多为不愉快或恐惧的回忆,失眠也放大了疾病所致的痛苦的感觉。如果我们正确理解躯体疾病患者的上述心理特点,那么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不仅仅是治疗躯体疾病,而且还要给予患者心理辅导;在科学地解释疾病的同时,还应指出光明的前景,从而使患者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全面康复。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对于躯体疾病病人的治疗,不能仅仅限于生物学方面,必须深入到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在他和病人的第一次接触中,就应该与患者建立起心理治疗关系。给予病人真诚的关怀,对病人心理的科学疏导,同时最大限度调动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争取病人亲属和社会的配合,让他们全面康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新生儿喂养须知
下一个:
低血压也应引起我们重视
上一个:
新生儿喂养须知
下一个:
低血压也应引起我们重视



预约挂号、信息查询
请关注平邑县人民医院
(服务号)

更多健康资讯、医院动态
请关注平邑县人民医院
(订阅号)

电话:0539-4689060

地址:平邑县开发区金花路7号

邮编:27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