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日 解密“静悄悄的杀手”
发布时间:
2020-10-30
为什么人年纪大了,身高会变矮?
为什么人年纪大了,活动起来更容易腰酸背疼?
为什么人年纪大了,就摔不起了,甚至打个喷嚏都能骨折?这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身边的“沉默杀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有多高?
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远高于同龄男性的6%,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更是达到了51.6%,这意味着:50岁以上女性三个中间有一个,65岁以上女性两个中就有一个!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表现为疼痛、易于骨折,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并发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轻微损伤即可导致,且症状差异大,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仅表现为胸部、腹部及肋部疼痛,有人甚至说:咳嗽打喷嚏都能导致肋骨椎体骨折,平地一个踉跄,足部、手部甚至髋部就会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比较困难。因为骨密度较低,常规的内固定钢板螺钉容易松动脱落,骨折愈合恢复很慢,护理难度增加,搞不好会引起并发感染、血栓等问题,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骨转换标志物,预防、预测骨折风险
骨代谢实验室检测,通过对血液或尿液的检测,则可以敏感地反映短期内的骨代谢情况,其改变可以先于骨密度的变化,有助于骨质疏松症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
我院开展了骨标志物三项和骨代谢四项可以满足大家的需要。
骨代谢实验室检测有哪些主要项目呢?分别有什么意义?
甲状旁腺素(PTH)
甲状旁腺素主要作用是增加骨钙吸收,减少尿钙排出。正常代谢过程中雌激素可抑制甲状旁腺素分泌,而一些处于绝经期的女性患者对甲状旁腺素较为敏感,老年男性则由于体内的雄激素含量降低、肾功能显著减退而导致分泌量明显增加。此外,甲状旁腺自身发生了病变,如过度增生、肿瘤,或者由于身体存在其他病症,如长期维生素D缺乏等都可能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过多。
降钙素(CT)
降钙素与甲状旁腺素作用相反,对维持血钙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中的降钙素和甲状旁腺激素浓度变化比较明显,因此可作为骨质疏松的重要诊断指标。
25羟基维生素D(25OH-VD)
血清25OH-VD水平与骨密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辅助参考指标,对于老年患者及早预防骨质疏松加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钙素(OST)
骨钙素既能反映骨吸收指标,又可反映骨形成指标。骨钙素升高多见于骨质合成时。病理性增高,常见于骨转化加快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畸形性骨炎,骨骼的外伤,尤其是骨损伤后骨质合成早期等。
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
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在骨质疏松或其它骨病中,可监测抗吸收治疗(例如骨质疏松或激素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可用于预测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同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很高。
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
反映成骨细胞活动和骨形成以及反映I型胶原合成速率的特异指标。对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具有临床意义。
大众对骨质疏松症认知缺乏也是导致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的重要原因。由于低骨量状态和骨质疏松症前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加之公众对骨质疏松症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居民在骨量下降初期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控措施来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往往在出现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后才发现自己患病。因此,早预防、早治疗尤为重要。
(检验科刘宗英)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