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艰)守
发布时间:
2022-10-18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国人都会有入党情结。从我成年开始,她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直到成为我的一个梦想。以前的我会想:我能不能入党,够不够资格入党?工作以后,想法变成了:我为什么要入党?我曾幻想过,我该以什么方式来嵌入我的“入党申请书”,是以第一偶像-钱学森,还是以当代神农-袁隆平,亦或者以时代楷模-黄文秀。直到直面新冠疫情的第三年,我恍然大悟,加入中国共产党,不能仅仅是我的目标和梦想,更应该是指导我人生前进的方向。疫情以来,经历过多个角色的转变,我发现,或许我的同事、朋友,就是我身边的人生引路人。
身份转变一:南山医院的勇敢者
在南山医院的日子,我承认一开始是惶恐不安的,那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而我的“前辈们”,已经为我趟好了路。薛护士长刚去南山的时候,面对着寒冷的冬天,忍受着萧条的环境,挂念着家中的老小,穿着着严密的防护服,体验着冬天里汗水结成的冰珠,最主要是,提心吊胆的防备着新冠病毒的感染,还要安慰着自己:冬天很快过去,春天一定会如期到来。即便如此,请战书还是堆满了院长的办公桌。俗话说,多难兴邦。新时代的年轻人,正在前辈们的带领下,登上历史的舞台,发挥着光和热,释放着大爱无疆。
身份转变二:疫苗接种的守护者
14亿人的疫苗接种任务,听上去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我们做到了,我身边的同事做到了。君不见,白天黑夜赴乡镇,早出晚归入乡村;君不见,去时晨露傍身,归时寒霜满鬓。最紧张忙碌的时候,武大夫也会早早来到病房,认真查房后,8点准时赶赴仲村镇中心卫生院,在仲村镇的多个接种点之间,像个陀螺一样,转动起来没有丝毫停歇,直到夜幕降临,甚至有时要加班到夜间11点,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休息。8万人口的乡镇,在我和同事们的坚守和努力下,按时完成接种任务,也收获了与众不同的精彩和感动。
身份转变三:疫情下的留守者
曾经在网络上有个话题,是关于疫情下,医院里的留守医护人员。在医护人员的频繁抽调下,那些留守在医院的医护,承担着更繁重的工作,守护着医院这份“净土”。工作量的增加,频繁的夜班,让这些留守“儿童”,顶着熊猫眼,却要表现出猛虎的强大,有时还要忍受着闭环管理下,无法预估的尽头。一个电话,一次常规的抽调,就可能面临着白班+夜班的逆行留守。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少林足球》中,三师兄在守门员受伤退场的情况下,斜倚着门柱说出的那句:不知道,我能不能顶的住?是啊,能不能顶住?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也是如此,就好比《论语》中讲到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身份转变四:预检分诊的守门员
这是一份最好的工作,因为守好这一关,将为我的同事们排除大部分的感染隐患,这又是一份最“坏”的工作,因为在一些不理解的人眼中,我们就是坏人,是可以被腹诽和谩骂的对象,是可以被发泄疫情焦虑情绪的木桩。当然,美好的时光还是有的,当我们帮病人取药回来的时候,大爷大妈脸上的笑容,可以吹散我们一天的不快。那一封封的感谢信,是我们坚持的理由,也是指引我们努力的方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平凡的岗位,也可以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身份转变五:互联网医院的践行者
曾经,我的城市也病了,静默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认识到互联网医院的重要性。封控区的一位女士,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一直规律服药,却意外怀孕了,她只是想咨询一下,孕期高血压药物的服用,却因在封控区,就诊不方便。万般无奈下,她想起了我们医院的线上问诊,通过线上咨询,解决了就诊难题。互联网医院帮助很多慢性病人,通过线上解决了问题,缓解了无法就诊的焦虑情绪,从而安心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作为互联网医生的一员,我们为城市的重获新生,又做出了一份贡献。
回望以前,我曾经迷茫过,甚至否定过自己,主要还是没找到人生的方向。好的引路人,不一定就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平凡的身边人,也可以创造奇迹。习主席说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成长,早已经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拴在了一起。就好比最初的共产党员,他们也是从青年起,就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为己任,最终实现了人民幸福。我们何其幸运,能接过他们的钢枪,享受他们带来的安宁,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疫情是对当年青年的考验,事实证明,我们HOLD住,还是那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平邑县人民医院 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