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科普】幽门螺旋杆菌那些事
发布时间:
2023-07-14
“医生,我有幽门螺旋杆菌会得胃癌吗?”
“医生,我健康查体查的有幽门螺旋杆菌,需要治疗吗?需要做胃镜检查吗?”
“医生,我吃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复查怎么还是有呢?”......
近期,在消化内科门诊越来越多的患者来检查幽门螺旋杆菌及咨询有关问题。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幽门螺旋杆菌。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微厌氧菌,寄生在胃内,黏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环境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83年首次从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来,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1994年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I类生物致癌因子。
幽门螺旋杆菌有什么害处?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全球有近半的人口是幽门螺杆菌携带者。感染以后,幽门螺杆菌会持久地定植于人体的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在不进行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这种感染可持续终生。所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100%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幽门螺杆菌(Hp)胃炎。此外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中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5%~10%发生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不良(肚胀、打嗝、反酸、嗳气),1-3%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MALT淋巴瘤)。尽管仍有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或并发症,但是胃里的病变正在发生并加重。可以确定的是幽门螺杆菌(Hp)对人体而言是一种有害菌,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Hp),不经治疗难以自愈,除非采取主动干预措施,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不会自行下降。
一句话: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导致慢性胃炎,随着时间推移可以出现肠上皮化生,部分可导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甚至胃癌的发生发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什么症状?染后会有 哪些症状?
有的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患者无任何症状,在健康查体中发现;有的有胃部疾病的大部分症状,如恶心、呕吐、口臭、腹痛、腹胀、反酸、烧心、上腹部不适等,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幽门螺旋杆菌怎么检测呢?
1.侵入式检查-胃镜活检。胃镜检查时,我们可以用活检钳取一些组织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2.非侵入式检查:碳13、碳14呼气试验。碳13和碳14检查方式也很简单,吹口气就能完成。具有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3.抗体测定法。抽血检查血液中是否有抗体。但不能代表是否正在感染,因为即使根除了,抗体依然还是阳性。
4.抗原测定法。检查粪便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抗原。
幽门螺旋杆菌怎么治疗?
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指出:建议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疗中使用铋剂四联方案。具体治疗方法建议一定听从消化内科医生指导。
治疗后如何复查?
复查应选C13/C14呼气试验。如需复查胃镜者,可以胃镜检查时活检行快速尿素酶实验。
特殊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p)治疗?
1.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发生严重疾病的几率很低,大部分感染幽门螺杆菌(Hp)后没有明显症状,少部分有腹部不适,如恶心、呕吐、返酸等消化道症状。
2.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后再感染率可能较高;而成人真正根除后,再感染率较低。
3.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大约10%左右;而成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经治疗,不可能自发清除。
幽门螺杆菌(Hp)根治之后还会反复感染吗?
可能会反复感染。但根除成功后年再感染率低于3%。如果和你一起共餐的人没有一起根治的话,仍然有再次被传染的机会。
治疗后,复查还是阳性怎么办?
建议暂时停药3个月以上,最好停药6个月,再次治疗。
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由于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和水源途径传播,所以未感染的人要尽量做好预防,平时要养成以下习惯,可帮自己尽最大可能“躲开”幽门螺杆菌:
1.加强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幽门螺杆菌的预防很重要。
2.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杆菌机会。
3.生肉、牛奶、蔬菜等有可能被幽门螺杆菌污染。进食新鲜蔬果一定要洗干净,饮用干净的水(不喝井水、生水等),避免食用生肉。
4.建议分餐。尽量在家吃饭,家里也要提倡分餐制;如果出门聚餐,坚持使用公筷、公勺,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
5.禁止口对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
6.牙具定期换。建议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缓解口腔炎症,牙刷三个月换一次。
还有就是一些小偏方,通通没用,请相信科学!希望这篇科普对大家有所帮助,我院消化内科为您保胃护肠!